听故事毁掉孩子注意力,会让孩子注意力分散吗
2586
2024 / 11 / 02
?这可就有点意思了!
说真的,我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,还以为是哪个宝妈在跟我开玩笑呢。 毕竟,我印象里的孩子对着玩具说话,那都是“自言自语”的范畴,顶多算是在练习语言表达能力,怎么还扯上“玩具也会开始说话”了?这难道是穿越了吗?
不过,当我认真翻阅了一些资料和网友留言之后,我才发现,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!
很多家长都观察到过这样的现象:
1. 孩子总是喜欢抱着一个特定的玩具,走到哪里都带着,甚至睡觉也要抱着。
2. 孩子会给玩具起名字,跟玩具聊天,甚至还会给玩具“安排”角色,编造故事。
3. 孩子还会对着玩具“自言自语”,甚至还会为玩具的情绪变化感到焦虑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其实,孩子这种“给玩具赋予生命”的现象,在心理学上叫做“泛灵心理”。通俗点说,就是孩子会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想象成有生命的,并且赋予它们情感和意识。
为什么孩子会产生“泛灵心理”呢?
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,他们的思维还处于“感知运动阶段”,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是以感官经验为基础的。也就是说,他们看到什么,就认为是什么,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。
举个例子:
1. 一个孩子看到风吹动树叶,他可能会以为是树叶自己会动,而不是风在吹动它。
2. 一个孩子看到太阳下山了,他可能会以为是太阳躲起来了,而不是地球在自转。
所以,孩子把玩具当作有生命的东西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而且,孩子“泛灵心理”的产生,还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孩子的想象力丰富: 孩子天生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,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世界,而玩具就是他们创造世界的工具。
2. 孩子需要情感的寄托: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需要情感的陪伴和支持,而玩具可以成为孩子情感的寄托,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诉给玩具。
3. 孩子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: 孩子通过跟玩具玩耍,可以进行角色扮演,学习不同的角色和行为,从而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。
那我们家长要怎么面对孩子“泛灵心理”呢?
其实,家长完全不用担心!
孩子“泛灵心理”是一种正常的现象,是他们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。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鼓励他们跟玩具玩耍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安全感。
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孩子:
1. 陪伴孩子玩玩具,一起编故事: 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玩具,一起编故事,让孩子感受到玩玩具的乐趣。
2. 鼓励孩子给玩具起名字,跟玩具聊天: 我们不要嘲笑孩子跟玩具说话,而是可以鼓励孩子给玩具起名字,跟玩具聊天,让孩子感受到玩具是他们的朋友。
3. 让孩子了解玩具的特性: 当孩子问玩具为什么不会说话,不会动的时候,我们可以耐心解释,让孩子了解玩具的特性,避免孩子过度幻想。
4. 帮助孩子建立现实与想象的界限: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,比如,我们可以告诉孩子“玩具是不会说话的,但是我们可以跟它玩游戏”。
孩子“泛灵心理”是一种正常的现象,我们家长应该理性看待,积极引导。
不过,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,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了:
情况 | 描述 | 建议 |
---|---|---|
过度依赖玩具 | 孩子总是把玩具带在身边,离开玩具就感到不安,甚至会哭闹。 | 鼓励孩子尝试玩其他玩具,多参加户外活动,丰富孩子的社会交往经验。 |
用玩具代替人际交往 | 孩子更喜欢跟玩具玩耍,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交流,甚至会排斥其他小朋友。 |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,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,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 |
对玩具产生过度的感情 | 孩子对玩具产生过度的感情,甚至会把玩具当成自己的家人,出现“恋物”现象。 |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,帮助孩子理解玩具是玩具,人才是人。 |
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几种情况,建议家长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。
我想问问大家:
你小时候有没有跟玩具说话,或者给玩具起名字呢?你对孩子“泛灵心理”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!